“大学生都有350万了??”
看到热搜词条,这是网友们的第一反应
可一哥看完内容后却十分痛心,毕竟350万不是小数目
只因为对方准确说出了受害人的在读学校
受害人便慌了神,一步步被引进了骗子的陷阱中
骗局分析
为了让受害人深信不疑,骗子还身穿警服与受害人视频通话,向其展示“警察证”“逮捕令”等相关资料,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。
而“配合调查”的方式,大多是:向安全账户转账、缴纳保释金、提供支付密码供资金清查等,目的就是诱导受害人转账,以此实施诈骗。
从热搜词条就能看出,除了骗子伪造的“警察证”“逮捕证”等相关资料之外,能够准确说出受害者的个人信息,也是导致受害人上当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那么,我们的个人信息又是怎么泄露的呢?
答案,有可能就在我们一些从未在意的日常中。比如:拆完快递后未经涂抹的快递面单、吃完外卖后跟着垃圾一起丢弃的外卖单、为了免费小礼物随手填下的姓名和电话号码......
这些不经意间的小细节,就已经足够让你的个人信息暴露无遗了。而这些信息一旦被有心之人收集起来,便可以非常低的价格批量卖给诈骗集团,最后成为骗子刺向我们的“刀”。
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我们应该保有能隐则隐的态度。比如:
- 平时在填写个人住址时,非必要情况都尽量精简,省去单元号房号等;
- 那些用个人信息做交换的免费小礼品,尽量不去领取;
- 丢弃快递盒、外卖垃圾时,不图省事,将面单上的信息进行涂抹销毁。
虽然繁琐,却是切实保护自己的一种办法。
公安机关办理案件不会通过电话或社交软件进行,更不会在网络上将逮捕令等相关资料发给你,一切在网络中自称警察,要求协助办案的都是诈骗。
切莫向任何“安全账户”进行转账,也不要与无法确认身份的陌生人发生任何资金往来。
不轻易相信对方说辞,即便对方准确知晓本人信息。遇到问题应多向家人朋友沟通,避免当局者迷。
若在微信平台内遭遇此类欺诈信息,可通过微信客户端或腾讯卫士小程序进行投诉。
反传防骗,我们一路同行!
文章来源:微信110,版权归原作者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